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湖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清收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实施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6-03 08:43:1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5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清收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实施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财政厅


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清收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实施办法》的通知

鄂财金发[2005]17号


各市、州、县(市)财政局: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5]20号)要求,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我厅研究制定了《湖北省清收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清收方案,认真组织对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及时督促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对账、核实认定工作。各市、州将所属县(市)及本级的清收方案和清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于2005年11月30日前上报我厅。

  附件:《湖北省清收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实施办法》

  湖北省清收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5]20号)要求,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清收对象是,截止2005年3月31日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和为他人担保贷款逾期未还的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

  第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偿还期不得超过三年。

  第四条 清收行政事业单位贷款工作应在各级政府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政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清理核实,严格界定责任,强化清收措施,确保清收效果。

  第二章 责任界定

  第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及时向本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下发通知,督促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对账、核实认定工作,并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逐级上报。

  第六条 严格界定偿还贷款的责任单位:

  (一)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贷款逾期未还的,由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偿还;

  (二)以行政事业单位名义贷款,由其他单位使用的,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向用款单位进行清收,通过清收仍难以收回的,由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偿还;

  (三)行政事业单位为他人担保贷款,由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催收并承担连带责任。当被担保人无力偿还时,经确认情况属实并有相关法律文书证明的,由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偿还。

  第三章 清偿计划

  第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对拖欠信用社贷敖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不同的情况逐一制定偿还计划:

  (一)对于条件好、资金充足的,在2005年底以前还清;

  (二)对于2005年还款有困难,2006年底才能还清的单位,按二年制定分年度还款计划;

  (三)对于2006年底还不能还清的单位,按三年制定分年度还款计划。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最后偿还期不得超过2007年底。

  第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控,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多途径筹集资金,在三年内还清拖欠农村的贷款。

  第四章 偿还措施

  第九条 对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各级财政部门要对其单位性质、贷款用途进行界定,按以下原则还款:

  (一)贷款用于发放工资或用于公用经费开支的:

  1、对于自收自支单位,应由单位自行筹集资金偿还贷款,单位无力偿还的,采取拍卖其有效资产、经营权等方式偿还信用社贷款;

  2、对于差额拨款单位,其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首先用于逐年偿还信用社贷款,直至2007年底还清为止;

  3、对于全额拨款单位,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视本级财力情况统一安排资金,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用于偿还信用社贷款。

  (二)贷款用于上缴税费的:

  1、对于自收自支单位,由单位自行筹集资金偿还贷款,单位无力偿还的,采取拍卖其有效资产、经营权等方式偿还信用社贷款;

  2、对于差额拨款单位,其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首先用于逐年偿还信用社贷款,直至2007年底还清为止。

  (三)贷款用于基本建设等项目支出的,由单位自行筹集资金偿还贷款,单位无力偿还的,按照以下情况处理:

  1、属于自收自支单位,采取拍卖其有效资产、经营权等方式偿还信用社贷款;

  2、属于差额拨款单位,其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首先用于逐年偿还信用社贷款,直至2007年底还清为止;

  3、属于全额拨款单位,贷款用于的基本建设项目,属于财政负担范围的,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视本级财力情况统一安排资金,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用于偿还贷款。

  (四)为他人担保的贷款,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催收,督促用款单位限期偿还。不能按期偿还的,依法清收,拍卖其有效资产偿还贷款。当被担保人经确认无力偿还时,由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偿还。

  第十条 对在规定时间内未还清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单位,实行“二限一查”:

  (一)限制费用。未还清欠款的单位,一律不准购买小汽车、购建办公楼;

  (二)限制拨款。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其各项资金应优先用于偿还农村信用社贷款。对同级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中安排的还贷资金,由财政部门将其划入农村信用社的专用账户,并由欠款单位与农村信用社办理还款手续;

  (三)有公贷私用和其他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交由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偿还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督促、检查、落实工作,定期通报清收进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促进偿还计划的完成。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清收方案报省财政厅。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湖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关于开展2006年“春节”黄金周预报统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


关于开展2006年“春节”黄金周预报统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北京、天津、长春、吉林、哈尔滨、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厦门、广州、深圳、桂林、海口、三亚、重庆、成都、昆明等19个重点旅游城市假日旅游指挥协调机构办公室,长白山、曲阜三孔、博鳌、玉龙雪山等4个重点旅游景区管理局:

  为了确保2006年“春节”旅游黄金周预报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本次预报统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预报统计的时间安排
  (一)1月22日至1月27日连续开展“黄金周”预报工作。按照《“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调查制度》(以下简称《“黄金周”调查制度》)的规定,结合“春节”黄金周旅游的特点,全国假日办要求各指定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于2006年1月22日至1月27日(“黄金周”前7天至前2天)每天17时前,填报旅假日综2表和“黄金周”期间本地旅游情况的总体概述。
  (二)1月28日至2月4日(年二十九至年初七),发布各类旅游新闻和旅游服务信息。请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假日办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汇总当地假日旅游情况,将本地区市场情况、市场热点、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新的旅游项目及其尽可能多的旅游信息,于当日17时前通过网络报送至全国假日办。
  (三)要求各指定重点旅游城市(包括纳入“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承德、秦皇岛、沈阳、大连、宁波、黄山、南昌、瑞金、青岛、洛阳、武汉、长沙、张家界、韶山、广安、贵阳、遵义、西安、延安、银川等其他指定重点旅游城市)于2月5日8时前将有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的旅假日综5表以传真形式报到国家旅游局;要求各省(自治区)假日办于2月5日12时前将有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的旅假日综6表以传真形式报到国家旅游局。传真号码:010-65201030、65201031、65201032、65201033、65201034、65201035、65201036。
  二、模拟测试的时间安排
  为了保障假日旅游预报网络系统在“春节”黄金周预报统计期间的顺利运行,全国假日办决定:2006年1月19日,在纳入全国“春节”黄金周统计预报范围的重点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中进行一次模拟测试,要求以上城市和景区的假日旅游协调机构于1月19日下午15—17点,将反映当天实际情况的旅假日综2表——“黄金周”旅游信息预报表和当地“黄金周”接待情况概述,通过点击http://www.cnta.gov.cn(中国旅游网)中的“假日旅游预报”模块进行填报提交(进入密码与2005年“春节”黄金周相同)。
  三、关于向中央电视台提供电视资料录像片和向中国旅游网提供资料照片的具体要求
  为了更好地反映各指定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形象,要求各地尽快提供丰富、生动、实用的电视资料录像片(请不要使用带台标和以前拍摄的录像带)和资料照片。具体要求如下:
  (一)请各城市和景区安排当地电视台,拍摄一些拟在2006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开展的旅游活动场所的场景(所有的场景都要有游客的画面),并提供纳入监测网的各景点场景和游客集中活动的场景。
  (二)送交中央电视台录像带的规格必须是DVC(50M)制式的带子(其他录像带一概不接受),时间要求不超过30分钟。录像带的盒内请附上拍摄场记。
  (三)请各城市和景区于2006年1月12日前,以邮政特快专递方式将录像带和资料照片邮寄到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地址:北京建内大街甲9号;邮政编码:100740;联系人:袁璟;电话:010-65201721。
  特此通知。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1998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引言
1.本准则规范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2.本准则的目的是当发生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时,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恰当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定义
3.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定义为:
(1)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的方法。
(2)会计估计,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3)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指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4)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5)未来适用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
(6)会计差错,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7)重大会计差错,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

会计政策变更
4.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除符合第5条规定的条件外,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5.会计政策的变更,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
(2)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6.下列各项不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7.企业按第5条(1)变更会计政策时,应按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如果没有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按第8条的规定处理。
8.企业按第5条(2)变更会计政策时,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并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但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
如果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
9.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政策在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一直采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10.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以下事项:
(1)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
(3)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会计估计变更
11.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些会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
12.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
13.会计估计的变更,如果仅影响变更当期,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中;如果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中。
14.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很难区分时,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15.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以下事项: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理由。

会计差错更正
16.本期发现的会计差错,除第17条所列情形外,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1)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2)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作为本期数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3)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17.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规定处理。
18.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19.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以下事项:
(1)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
(2)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

附则
20.本准则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21.本准则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